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学院教学楼、餐厅、宿舍等各类公共场所通风消毒工作,防止疫情在校园蔓延,保证广大师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制定本制度。
一、消毒内容与对象
(一)预防性消毒
1、教室、宿舍、餐厅等公共区域内的门窗、讲台、地板、墙壁、座椅、卫生间等场所表面。
2、各部门办公室地板、墙壁、座椅、把手、空调回风口等场所表面。
3、学院校医室地板、墙壁、座椅、把手等场所表面及诊疗用品。
(二)终末消毒
以上所有场所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开展相应场所的终末消毒。
二、预防性消毒
(一)通风消毒: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采用自然通风或排风扇等机械通风方式,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各行政办公场所禁止使用空调并开窗通风,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教室、宿舍、阅览室等人员聚集场所每天上午、下午、晚自习各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室外温度高于15度,要整日开窗通风。
(二)手的消毒:要勤洗手。有咳嗽、打喷嚏等情况时,可选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75%酒精进行手的消毒。
(三)物体表面消毒:对教室、宿舍、餐厅、教师办公室、学生实验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场所、浴室、卫生室和厕所等公共区域内的门窗、电梯、讲台、桌椅、电脑、鼠标、床、门把手、水龙头、话筒、洗手池、卫生间等物体表面,可选用清洗、擦拭的方法。一般选择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
(四)地面消毒:教室、餐厅、寝室等场所的地面应每天做好清洁,并定期消毒,一般选择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
(五)餐(饮)具的消毒:对学生餐厅餐饮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min(温度为100℃)或煮沸消毒15-30min或使用消毒碗柜。对不具备热力消毒的单位或不能使用热力消毒的餐饮具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如用有效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后清水冲洗、控干保存备用。
(六)校医室的诊疗用品的消毒:血压计袖带应保持清洁,若有污染时可选用75%乙醇或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体温表每次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75%乙醇浸泡10min~30min后,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乙醇擦拭消毒。
(七)纺织物的消毒:衣服和被褥应勤洗、勤晒,可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涤剂清洗,必要时可以煮沸消毒30min。
(八)卫生间的消毒:要经常打扫,卫生间的洁具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min。
(九)体育运动设施消毒:一般选择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
(十)消毒人员注意事项
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
2、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
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4、消毒过程中,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5、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6、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
7、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
三、终末消毒
(一)消毒原则
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终末消毒由相关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产品,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并做好个人防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技术指导。
(二)消毒场所与对象
1、居住环境:地面、墙壁、桌、椅、家具台面、门把手、患者餐饮具、衣服、被褥、空调系统及空气、厕所、卫生间等。
2、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在病人转移后,应加强通风,并做好终末消毒,消毒对象主要为公众经常接触的物品和部位,包括水龙头、门把手、电梯按钮、扶手等,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空调系统等。
3、学院校医室、预检门诊、隔离宿舍应按照要求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在患者转运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所有与患者接触的物品使用后,一次性用品应放入防刺穿的双层医疗废物袋内作为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重复使用的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按照消毒—清洁—消毒/灭菌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对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严格消毒。患者诊疗过程中对患者所在场所的环境加强消毒。在患者转运后应对患者所在场所环境物体表面、窗帘等织物、墙面地面、空调系统及空气等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三)消毒方法:消毒工作应该由经过培训有现场消毒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和消毒器械的操作方法,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