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普及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学生掌握防控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开学预案的通知》(晋教办[2020]13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一、切实开展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1、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了解流行病、传染病的防范措施,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
2、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板报、讲座等活动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防护技术,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抽烟喝酒、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养成良好的个人和公共生活习惯。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4、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定期开展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
二、切实做好卫生工作,落实卫生制度,
1、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继续坚持执行学生晨检和午检制度,实行零报告,做到应检尽检一个不少。
2、加强校园重要场所的环境清扫和定期消毒工作。
3、进一步加强对教室、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以及个人卫生清洁的监督检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检查。
三、认真落实防控措施,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
1、早发现。辅导员配合校医室,坚持做好晨午检工作,每天早晨和下午上课前对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体温监测,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对可疑者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到相关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认。
2、早隔离。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者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
3、早报告。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告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4、早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协助家长及时将患病学生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患病学生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并做好病因追踪报告。
四、落实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五、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责任追究
1、每天开展校园清扫工作,对特定场所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
2、加强学生公寓和食堂的管理。
3、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特别是严格进出校门的管理,学生没有请假条不得外出;外来人员严格登记并测试体温,体温异常者不得进入校园。
4、法定星期天提倡学生在校休息,如果外出必须遵守公共卫生,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进入校园需要测试体温并接受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询问,如发现体温异常等疑是传染病症状不得进入校园。
5、对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的部门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六、高度关注,避免大规模暴发传染病
随时掌握校园流行的传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饮水污染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杜绝疾病、传染性疾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